我所经历过的一次寒食节

2012-04-03 10:36 阅读(?)评论(0)
 

寒食节相传是春秋时晋文公重耳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节日。重耳逃难19年,介子推一直忠心耿耿跟随,而且在重耳因饥饿而昏厥危亡之时,割股熬汤,救了重耳的性命。重耳夺的晋国国王后,给跟随自己逃难的忠臣封官时,竟然忘了介子推。介子推遂携母隐居于后来称作介山(绵山)山洞里。当晋文公知道自己错了悔悟时,已经找不到介子推。晋文公亲赴绵山,但山高林密难以寻找,于是下令火烧绵山,希望以此逼介子推出来。不想大火烧了3天,也不见介子推,后来在一棵大树下,找到介子推与母亲的尸骨。介子推有功不邀封,宁死不出仕的精神,令晋文公大为感动,于是把这一天定为“寒食节”,不许动烟火,以纪念介子推。寒食节在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。

对寒食节的认识,是读唐诗。韩翃的“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,日暮汉宫传蜡烛,轻烟散入五侯家。”那时觉得“轻烟散入五侯家”这句,是诗中画龙点睛,别有创意之笔。但是,在现实生活中,却没有见到过寒食节情况。

1975年春天,我作为“支农工作队”的成员,正在山西保德县大塔村支农,当时很年轻,在那里支农,其实也是没有什么太明确工作,就是学文件,“农业学大寨”,和农民一起干一些农活。就在清明前几天,有一个小村子里(我记不起他的名字了)大概是住村的工作队员有事回去了,让我去住几天。

那是个在山沟里的小村,全村好像都在一条山沟里,住家多数是在崖壁上掏的窑洞房。我是住在村里小学的一间窑洞里。山沟里的小村,人不多,有一种很幽静世外的感觉,很有些诗意。在小学校里,常常见到的是些孩子们。那时我有一个有很精美盒子的刮胡子刀,放在桌子上,第二天就不知被那个孩子拿走了,在那里村民的眼里,这算是很值钱的东西了,其实在城里商店里也就3块钱左右,当时我的月工资38.87元。后来回到城里,再也买不到那样精美盒子的刮胡子刀了。

住在村里,除了村里的广播,既没有收音机,也没有日历什么的,生活的很天然。一天,突然看到孩子们手里拿着小油灯玩,一问才知道是寒食节。

没有感到这一天在其他方面有什么特殊,就是孩子们玩的灯,让人感到这个节日的特别之处。那些灯是用食用的面做的,好像是蒸熟了的,小小的,像个小碗或小杯子,里面放了一根棉线捻,再倒一点胡麻油进去,点着了,就是一个手持小灯,拿着到处跑,互相喊着,玩着。问大人,也没有解释,只说是相传就是这样的。

我才知道,寒食节是要点灯的。想起韩翃的诗“日暮汉宫传蜡烛”,大概就是这个古老的游戏的传承吧。

看到有些人对韩翃诗“日暮汉宫传蜡烛,轻烟散入五侯家”的解释,说寒食节是禁烟火的,不让老百姓用烟火,但是王侯们却可以点蜡烛。其实,他们是没有真正见过民间的寒食节的灯火,我以为,“传蜡烛”就是一种寒食节传灯火的仪式或游戏,在民间也是有的。在当时那么贫穷的农村,买不起蜡烛,就创造了用面食做的油灯。

保德县是当时山西最贫困的县之一,当地农民给我念了他们的言传:“河曲保德州,十年九不收,男人走口外,女人把X卖”。在支农的半年时间里,我确确实实地领略了贫困地区的滋味,感受了贫困农民的生活。

今天是寒食节,几十年过去了,在那个山沟小村过寒食节的印象,却历历在目。那充满稚气的孩子们的笑脸,那用面食做的小小的灯盏,那追逐的嬉笑,那拿在小手中摇曳的星星点点的灯火,那是童话般的世界。

原创作品禁止转载

 太阳 

   阅读(?)评论(0)
上一篇: 清明节的花环 下一篇:该日志被锁定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